學名 | Seriola dumerili | 命名者 | Risso, 1810 |
中文名 | 杜氏鰤 | 其他中文名 | 紅甘、紅甘鰺 |
科中文名 | 鰺科 | 科號科名 | F364 Carangidae |
最大體長 | 180 cm | 有毒魚類 | 否 |
世界分布 | 全球性 | 台灣分布 |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澎湖、小琉球、綠島 |
棲息深度 | 15m ~ 360M | 棲息環境 | 大洋、礁區、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
主要棲息於較深礁石區海域,偶而可發現於近岸內灣區。棲所區域較廣,由水深18~360公尺之間,三、兩成群游動。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
體呈長圓形,腹面圓。脂性眼瞼不發達。主上頜骨寬大,使得上頜之末端呈圓形,且延伸至眼中部之下方。上下頜各有一寬大之齒帶,鋤骨、腭骨及舌面皆有齒。第一鰓弓下枝鰓耙數(含瘤狀鰓耙)11-16。側線無稜鱗。尾柄兩側之肉質稜脊幼時不明顯,隨著成長而逐漸發展。無離鰭。尾柄處有凹槽。
幼魚時,頭部具斜暗帶,體側具5條暗帶;中魚時,體側及各鰭呈黃色、橄欖色或琥珀色。頭部斜暗帶逐漸不顯著,體側暗帶則已消失;成魚體色變化大,體背藍灰至橄欖色,腹面銀白至淡褐色。體側另具一條黃色縱帶,但有時不顯。各鰭色暗,尾鰭下葉末端淡色或白色。
以上資料引用自 http://fishdb.sinica.edu.tw/chi/species.php?id=381549
紅魽(魽唸法為 ㄏㄢ,俗稱紅甘),這個多數擬餌釣法玩家喜愛、追求的魚種,其魅力來自於何處呢?是上鉤後戰鬥力十足的拼勁,還是帶回家做成生魚片的美味口感?網路上一堆相關的資訊看的讓人熱血沸騰,沒有親身體會過很難理解去理解其對釣魚人的魅力何在。
BUT,人生中總是會有這個 BUT 的出現﹍事實上紅魽的戰鬥力並不是最強的魚種,其泳速亦非頂尖,戰鬥持久力雖屬中上,視覺震憾效果卻幾乎為零。再論其當成料理的食材,以 neio 個人喜好來說實在是不怎麼好吃,除了生魚片料理口感還不錯外,不管清蒸、乾煎還是煮味噌湯,肉質、口感略顯乾硬只能算是中下等級。
BUT,人生中的這個 BUT 又再次出現﹍其漁獲量成交價格雖屬中間水準,但因其體型大數量多,市場上對其生魚片的需求量高,故屬於高經濟價值魚類。通常紅魽出現大都成群結隊,且會互相搶食獵物;故一旦上鉤通常同時間內附近釣者都有機會釣獲。又善釣者能以其物種特性控制住魚群的去留,只要三兩釣手搭配得當,短時間內漁獲量相當驚人,這才是吸引職業釣客的地方。
▲ 紅魽喜愛躲藏的棲息地通常都是礁岩密佈,考驗著釣線的耐磨度。圖片引用自 Lazaro Ruda - http://www.flickr.com/photos/thelivingsea/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船釣鐵板紅魽的裝備該如何選配呢?以逆向工程的思考邏輯來想就比較容易得出答案了。像是要去何處釣?該處釣場環境、海流狀況?常見的目標魚體大小?以此思考邏輯來說,需先以釣場狀況來規劃出合用的釣組範圍(線的粗細、擬餌的重量等),再從範圍裡去挑選出適合自己使用又能扳倒對象魚的釣具裝備。以北部常見的中淺場海域來說,通常水深大概都在 50M ~ 100M 左右,此深度內常用的鐵板重量依海流速度約 100g ~ 300g 不等。取其中間值釣竿可選擇為 150g ~ 250g 內的調性,因此可準備兩把晃餌極限各為 150g 與 250g 的鐵板竿。再來海底的狀況是平坦沙地還是礁岩地形呢?紅魽的習性是喜歡在礁石區覓食的,為了避免釣線被礁岩磨斷號數就不能太低。如以該處常見的魚體約 3kg ~ 10kg 來說,#3 號 PE 線配上 #10 號碳纖前導線就夠用,即使是 10kg 的魚體大小只要操竿得當也沒問題。
BUT,因為海底是礁岩區,隨時可能因博魚過程中魚躲回礁區時或地形突然的升起而讓釣線磨斷,故此時適當加大釣線號數將魚迅速拉離礁區就有其必要性了。若將釣線改以夠長的 #16 或 #18 碳纖前導線配 #4 或 #5 號 PE 母線那就比較不怕被磨斷或是突如其來的大物。此時捲線器的選配以釣場垂直深度 100M 來說最少需要 250M ~ 300M 長的母線,故以 #5 號 PE 線為例就要選擇最少能裝上 300M 長度 #5 號 PE 線容量的捲線器大小。但這樣就沒問題了嘛?不,通常 250g 鐵板竿的適用 PE 線號數約為 2 ~ 4 號左右,若是配上 #5 號的 PE 母線則容易因操作不慎導致釣竿超過負荷而斷竿,此時捲線器的煞車控制與釣竿的操作角度就很重要了。若博魚時釣竿的操作角度儘量不要超過 70 度,遇上大魚硬是要跟釣手拔河時適當的讓捲線器出線的動作,都可避免因超過負荷而斷竿。
▲ 影片引用自 The Jig HQ(http://thejighq.com/info.html)
The Jig HQ(http://thejighq.com/info.html) 網站提供的影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紅魽的獵食習性。雖然不同的季節都有鐵板釣獲的紀錄,但以農曆中秋過後東北季風起至次年的春末為止算是鐵板釣的高峰期,這個時節的紅魽喜歡捕食小魚,船釣鐵板釣法較容易有好的漁獲量。而 The Jig HQ 所提供的幾段影片中有指出,紅魽追餌時能不能引起攻擊慾望的關鍵在於鐵板的操竿方式。如晃法的方式與速度不能符合紅魽的預期時,很常見到從中底層追餌上來的紅魽就是不咬餌。且對不同體型的紅魽操竿的方式差異頗大,通常體型小者愛追快餌,體型大者需配合大幅度的跳餌來吸引其注意。
鐵板釣法晃餌的方式需以釣組的整體搭配去做改變,適當的釣竿配上適合的擬餌,再配合捲線器的收線操作才能做出有效又省力的晃餌。例如鐵板擬餌的重量(克數)選擇需以水深與流速為考量,再以鐵板重量來搭配適合晃餌的釣竿調性(克數),接著依據捲線器的收線長度來決定晃竿時的幅度。如果釣竿與鐵板重量沒搭配好,則晃餌時不是太費力就是擬餌的泳型不佳。像是 400g 的鐵板配上 150g 的鐵板竿,則因釣竿釣性過軟,需以更大的動作才能將擬餌晃的自然。
一般常用的鼓式鐵板捲線器依型號大小不同,收線範圍大多處於 60CM ~ 110CM 左右,此時操竿的手法就必須依據收線長度做變化。例如捲線器收線長度為 1M 時,釣竿的竿尾晃動幅度最好處於 1M 左右,如果晃竿幅度超過 1M 太多時容易產生跳空竿現象(鐵板擬餌沒有跟著釣竿操作同步晃動),釣線也較會去纏繞竿尾。而晃竿幅度低於 1M 太多時則擬餌泳姿會比較接近直上直下,沒泳型與不自然。
但晃竿的手法也不能太過一成不變,很多老手都會有所謂新手的運氣一說,撇除運氣不談那還剩下什麼呢?就是晃竿時的節奏。通常新手因為身體尚未熟悉鐵板晃竿的技巧與節奏,晃起餌來動作總是會卡卡的,卻也因此不穩定的節奏而使得鐵板擬餌容易吸引起魚的注意。試想擬餌於水中總是一成不變的翻轉、跳動,與三不五時來個大跳躍或突然的來個頓點後狂竄,何者才像遭遇威脅的餌魚狀態?故船釣鐵板的晃竿手法若能有多樣性的變化,才能更像是真實餌魚的狀態而吸引紅魽的攻擊。
很多釣者主觀的認定某種型式的鐵板擬餌對紅魽來說就是所謂的必殺餌,或是所謂的必殺顏色、操竿手法﹍言之鑿鑿的舉出許多的實例證明,但卻都缺乏學理上的客觀證據。擬餌釣法的根本精神在於理解與改變,必須去理解目標、理解環境,再依照既有的資訊、條件去對目標魚種因應變化。像是夏季紅魽使用頭足類活餌釣獲量較高,其學理依據是來自於大量頭足類如透抽、鎖管從外洋迴游至台灣沿岸做交配產卵,而成為紅魽主要捕食對象之故。而對於非處於頭足類產卵環境內的紅魽,此時使用相同的頭足類當活餌就未必會有絕對優勢。
至於擬餌顏色的取決,需依自然環境之不同來做配合變換並無絕對。像是各種顏色於不同的海水深度時其能見度不同,同一顏色、同一海水深度於不同光線強度下能見度也不同,再者海水顏色清澈或混濁時同一顏色之擬餌產生的能見度亦不相同。故甲地眾人使用的必殺餌、必殺色,到了不同環境條件的乙地就不再有絕對的優勢。基本顏色選擇上,應以類似目標魚所捕食獵物的體色為上,穿透、折射力高者為次之來做選擇。
那麼該如何判別當令的紅魽主要的捕食對象為何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開腸破肚檢視魚肚中尚未消化完畢的食物。因每個地方所能捕食的獵物均不相同,故直接剖肚檢視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式。當然從當地漁民或魚販口中也能得知一二,但絕無此法來的直接正確。只是要這麼做之前得先要釣的上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